游艇業將成未來十年又一黃金產業
2013-01-07 16:31:17 來源:新華社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從天津到上海,從三亞到寧波,我國正成為世界最具增長潛力的游艇(船型 船廠 買賣)制造、郵輪旅游市場。2013年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海洋旅游年,將進一步加快我國游艇產業及郵輪經濟的發展壯大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,游艇產業有望成為繼我國汽車產業之后的又一大黃金產業。
游艇產業有望成為我國迅速發展海洋旅游業最先受惠的產業。最近一年,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數次考察游艇、郵輪產業,反復強調郵輪旅游是21世紀國家海洋戰略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旅游產業的新業態。發展郵輪旅游,進一步推動旅游業與第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大力發展旅游裝備制造業,將為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奠定堅實的基礎。這是我國旅游業的全新增長點。
目前,青島、廣州、廈門、珠海、三亞等城市都興建了游艇基地,游艇旅游正在迅猛發展。如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2011年10月正式開港,2012年預約到訪吳淞國際郵輪港的國際豪華郵輪就超過60艘次。在打造成為國際郵輪城和東北亞地區重要的郵輪母港的同時,上海因為制造業發達,船舶工業實力雄厚,又盯準了游艇裝備制造業。據國際游艇設施委員會提供的數據,全球發達國家每171人就擁有一艘游艇,在挪威、新西蘭等地,游艇的人均擁有比例為1/8;在美國,該比例為1/14;就連內陸國家瑞士,該比例也高達1/69。目前世界游艇年消費額高達400億美元,如果加上相關的維修、管理、娛樂等費用,全球每年的游艇經濟收入超過500億美元;在目前的世界船舶市場上,僅游艇一項的年銷售額與海洋運輸船舶一樣高達2000多億美元,加上游艇配件、水上運動器材,年銷售總額高達3000多億美元,甚至超過了商船和遠洋發達國家的銷售額。
海南省省長助理、省旅游委主任陸志遠認為,從未來發展趨勢看,游艇裝備制造業的潛在市場空間非常巨大。游艇除了本身價值不菲外,游艇業形成的產業鏈價值也非常大。據了解,一艘普通游艇一年的保養費用最低也要10萬元以上。游艇消費不僅可以吸收大量的勞動力,還可以為當地政府帶來大量的稅收收入。
2011年,我國內地接待國際郵輪262艘次,同比增長16.6%,乘坐郵輪出境旅游達到50.4萬人次,同比增長60%,成為重要的國際郵輪目的地和出發地。游艇旅游可以充當發展海洋旅游的切入點。因為游艇旅游由于具有較高的消費檔次、產業關聯度、品牌效應等特征,在國外發展較為成熟,可謂推動海洋旅游由“海岸”真正走向“海洋”,實現海洋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。“發展經驗表明,當地區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,游艇經濟就開始萌芽。去年我國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,從國際經濟發展規律來看,游艇產業將是我國繼汽車產業后又一個黃金產業。”陸志遠認為。
在金融危機背景下,我國的游艇購買力不斷提高,產業影響力迅速提升。由于具有較成熟的勞動力優勢和世界船舶制造大國的工業生產力,使發達國家游艇制造產業紛紛向我國內地轉移,為我國發展游艇產業提供了良好契機。相關游艇配套設施產業鏈加快聚集,正在形成珠三角地區、上海及周邊地區、大連青島及周邊地區,福州及周邊地區、天津開發區、海南等幾大生產和消費區域。
業內人士指出,目前我國游艇業仍然存在多個亟須解決的問題,包括政策服務配套不夠完善,檢驗以及牌照等標準混亂,船檢、注冊、駕照以及碼頭、航線等相關管理滯后等。以游艇生產消費,推動旅游二、三產業融合,還有待克服游艇產業政策的瓶頸。